手机访问
关注公众号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迹分析(含袁隆平、吴孟超)

网络整理

5.22日,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日子。袁隆平,吴孟超,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继离开人世。

13:05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

13: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本期小编希望各位同学,用我们的方式缅怀两位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近年来,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记者曾多次在长沙与袁隆平面对面采访,老人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瞩目,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致敬袁老】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北京奥运会001号火炬手;他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为解决人民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袁隆平自称“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

【袁隆平的两个愿望】

一是禾下乘凉;

二是全球覆盖杂交水稻。

就在去年,90虚岁生日当天,袁隆平的一段日常感动无数网友。作为新晋“90后”,袁隆平从未舍弃自己的稻田,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为方便行动不太便利的老院士研究,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这块田从设立起就是他的“心病”,只要在长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耀松这样说,“加盟‘90后’的他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听袁爷爷的话】

珍惜粮食,对餐饮浪费说不!

袁老最看不得人浪费粮食,他曾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辛辛苦苦钻研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难,提高之后,又浪费了。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多年过去,浪费粮食现象依然存在!


【袁隆平语录】

1、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适用主题】坚持 目标

2、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适用主题】性格 命运

3、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适用主题】健康 希望

4、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是自由,特长是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适用主题】自由

5、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适用主题】金钱观 朴素 名利

6、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适用主题】追求 名利 快乐

7、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适用主题】健康 自制力

8、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适用主题】失败与成功

9、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适用主题】童心 初心

10、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适用主题】实践 想和做

【袁爷爷事迹】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最高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多维品读】

1.梦想的力量。梦想,虚幻而真实的存在,它能让你在迷茫中坚定信念,在困苦中稳步向前,只要能坚持不懈,就有可能变为现实。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想,便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正是因为梦想的存在,沙漠中才能绽放出奇迹。

2.工匠精神。尽心竭力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这种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生命态度。袁隆平一生与稻相伴,从中国到迪拜,从沿海到沙漠,认真、执着、精益求精,他用自己的敬业实干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国工匠。

3.创新,永不止步。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才能常创常新。超级稻产量的节节上升,海水稻的“沧海变桑田”乃至沙漠水稻的阶段性成功,袁隆平的创新性成果给世界带来了新期望。

【运用展示】

1.稻花香中,听取蛙声一片,这原本普通的田间场景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心里,却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梦想:水稻并肩比高粱,巨禾底下可乘凉。漫漫征程,唯理想者胜,袁隆平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用心编织起一个庞大而斑斓的水稻梦。正是有了梦想的支撑,沙漠里种植水稻这样的“天方夜谭”也变成了现实,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还将持续,因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处境多么艰难,这位稻田守望者仍将借助梦想的力量去温暖世界,造福人类。

  ——《稻田里的守望者》
  
2.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名利诱惑充斥着每个角落,当众人都汲汲以求时,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用极简的纯粹去对待一份工作。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根植于大地的朴素科学家,他用几十年的光阴专注于水稻种植事业,精挑细选每一粒种子,精栽细培,终将水稻带出国门,种进沙漠。匠心一片,精益求精,这样的付出源自内心的责任,源于“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的灵魂追求。
  ——《匠心铸魂,精益求精》
  

3.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如今,科技正在飞速发展,让许多曾经的不可能都变为了可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事的水稻事业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勇于挑战超越的历程。他打破传统束缚,不惧艰难,勇于探索,在全世界惊讶的目光中将水稻种进了沙漠,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水稻种植的奇迹。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改变着中国,也在悄然改变着世界。创新无止境,鲜花和掌声背后的袁隆平依然在忙碌着、奋斗着。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主题写作】

事例一: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

近日,在中国网和江苏卫视热播的《似是故人来》实景文化访谈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他在节目里的一句话触动了笔者:“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够诞生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两个字还是“汗水”,敢于撸起袖子在风吹雨打中耕耘,在骄阳炙烤下劳作,是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收获事业成功的必备攻略。

【适用主题】实践 务实 脚踏实地

事例二:耄耋之年,不断进步

你能想象到,一个90岁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交流吗?袁隆平可以。前不久,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可以说非常骄傲!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90岁,这个年龄离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年龄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能做。人上了年纪,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以为袁隆平也是如此。但我们都误会他了。而直到现在,当我看到这段视频时才明白,原来有些伟大,与年龄无关。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90岁又怎样?我还要继续追梦。

【适用主题】进步 终身学习 年龄 梦想 突破

事例三:追寻所爱,行动报国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适用主题】爱国 梦想 初心


事例四:不顾质疑,坚持追梦

很多人说是袁隆平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

他的前半生是饱受争议的,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就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么个不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他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适用主题】质疑 失败 困难

事例五:淡泊名利

当有记者问袁隆平:您的身价值1008亿,您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袁隆平说: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适用主题】简朴 富裕 生活方式 美德

事例六: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了省船费,甚至游过嘉陵江。

大学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留校学习。

他甚至还会拉小提琴!

小提琴可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

他还是那个他,不管面对什么,永远都不惧怕。

他的英文也非常好。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通,他更是勤于练习。

哦,对了,老爷子的俄语也不差。

而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袁隆平从来都没变,他还是那么地自由洒脱,即使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即使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他来说,也只是实现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人生过得如此充实,如此有意义,这就值得了。

【适用主题】兴趣爱好 充实 自由

10个名言金句

01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

02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03我一定要做外科医生,而且还要做个最好的外科医生!

04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责,救好一个病人,就缓解了一家人的痛苦。  

05只有学生超过了自己,才是一个老师的成功。

06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

07患者的生命比我的名誉重要。医生要敢于承担风险,才能在救助病人时不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08我是一名医生,只要我身体条件允许,手术要做,门诊要看,与病人的联系不能割断。

09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10大海退潮后,海边的沙滩上留下很多被搁浅的小鱼,在烈日下等待它们的似乎只有死亡。但有一个孩子弯下腰一条一条地捡起这些小鱼,重新扔进大海。旁观的一位大人对这个孩子说:“那么多小鱼你捡得过来吗?一条小鱼而已,有谁会在乎呢?”孩子一边不停地往海里扔鱼,一边说:“你看,这一条在乎,那一条也在乎。”(2018年2月6日,吴孟超讲的故事)


7条精选评论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感动中国2011年颁奖词)

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感动中国2011年颁奖晚会)

唯有坚持,才能在“有限”中抵达“无限”;唯有奉献,方可在“有价”中创造“无价”。——人民日报评论

好医生,医术高超,治病救人,但是(吴老)不仅能治病,还能暖心,甚至温暖整个世界。——白岩松

他这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这个世界,感谢您曾经来过!

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请永远记得灯塔!

才感肠腹空,又觉肝胆裂。——网友

3个人物事迹

勇闯禁区,医学报国

1943年,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他梦想未来像恩师那样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吴孟超身高只有1米62,从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看,并不太符合做外科医生的条件。1949年毕业考试中,吴孟超平时学得最认真的外科只考了65分,小儿科的成绩则是95分,按当时惯例,哪科成绩考得好,就到相应的科室去工作。

然而,吴孟超还是抱定了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做外科医生,而且还要做个最好的外科医生!”当年8月,上海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公开招聘医生,吴孟超以他的自信和真诚打动了主考官,从此走上医学报国之路。

医术高超,救死扶伤

在2004年,82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

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

他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一个男子切除了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曾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肝母细胞瘤,婴儿的器官稚嫩,手术途中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直面风险,吴孟超毅然拿起手术刀,要为这个孩子奋力与死神一搏。

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

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俭朴其身,高尚其心

从医半个多世纪,吴孟超始终记得恩师裘法祖讲过的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

在吴孟超眼里,病人就是病人,没有贫富贵贱的区别。他说,治病救人是神圣的职责,救好一个病人,就缓解了一家人的痛苦。他精心诊断,为家境贫寒的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还在医院组织捐款。

跟吴孟超接触多的医生说,吴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痛病人之所痛,不是表面做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不是偶尔为之,而是长期如此。收受病人红包和拿药品回扣,是吴孟超深恶痛绝的事情。

1997年,吴孟超拿出个人积蓄30万元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2006年,他又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500万奖金,全部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人民日报时评

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

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人们为两位院士逝去而悲恸,深情缅怀两位杰出的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面对外国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袁隆平决心向“饥饿恶魔”挑战;为了实现梦想,袁隆平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让外国人惊叹“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吴孟超曾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从医70多年,吴孟超完成了1.6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了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推动中国的肝病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这是医者仁心,也是一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挚爱守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杂交水稻研究难题,袁隆平在实践基础上,以过人胆识和科学眼光投身其中,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其一生。上世纪50年代,肝脏还属于手术禁区,经过探索钻研,吴孟超创造性地提出肝脏外科“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尊重知识、崇尚科学才能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科学家只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才能服务人民、献身祖国,引领科技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学家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坚守着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底色。1953年,23岁的袁隆平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毕生追求的吴孟超,视病人如亲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吴孟超常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一切为了人民,他们以满腔热血和激情,尽好一份责任、捧上一份心血,生动诠释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他们身上最闪光之处,就是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让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17606的“吴孟超星”——两位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新征程上,我们更当从杰出科学家身上汲取力量,矢志创新、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文中提到的大学

查看详情>
上海 |本科 |综合 |公立 |教育部
双一流 985 211 国家重点 强基计划 中央部属

相关专题

相关资讯

精选推荐

【速看】报考大学时,搏冲稳保垫是什么意思?怎么填报? 华为认可的大学专业汇总:校招人数最多! 国家公费师范生:报考利弊/招生大学/招生专业/就业前景 中央选调生高校名单:中央选调生最吃香的专业 揭秘:想进入军工集团,就选这些大学和专业!

高考试题

更多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